打造特色热泵技术
据了解,浅层地热能是指蕴藏在地壳浅部变温层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小于200米)的岩土体和地下水中的低温可再生能源。中国节能协会工程师蒋芸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地下小于200米深度的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750倍。以北京市为例,平原地区地下蕴含的浅层地热能每年可提供的资源相当于6600多万吨标准煤产生的能量,可供暖9.59亿平方米。”
“就全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目前地源热泵技术在应用中主要面临无法全面了解土壤换热能力变化,设计、施工手段单一等问题。”华清地热总经理陈燕民坦言,对土壤换热能力的勘察是施工前的必要环节和首要步骤。勘察越充分,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也越高。目前行业内的普遍做法是,在每平方公里设置5个至6个钻孔进行试样采集,并以此为基础,估算出土壤总体的换热能力。但这种方法可能由于试样数量较少,造成对土壤局部变化估计不足。
帝思迈环境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力健介绍,帝思迈公司地热在通用做法的基础上,开发出土壤测试机器人,依据公司对不同土壤传热机理的研究理论,利用机器人在环境复杂的地点进行补充勘测,及时发现相应土壤换热能力的变化,提高了勘测精度。此外,公司则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开发出多来源地源热泵试验平台,还原、模拟现场环境,进行中试试验,得出合理的组合设计方案,使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提高了近30%,保障了用户供热、取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知识产权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绿色环保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在我国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制约了行业的良性发展。”蒋芸坦言,目前,中国地源热泵市场年销售额近30亿元,生产企业超过300家。单就技术而言,截至2007年,我国有关地源热泵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约为630件。这些专利主要是对特定的地源热泵试验系统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一般只适合于特定条件下的地源热泵系统。由于技术上的某些局限性,造成其在专利转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实际掌握专利技术的企业不足20%,技术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林力健告诉记者,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已有1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在最近5年的积累中,技术的稳定性、产品质量、市场应用的领域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以华清地热为代表的一批工程集成商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专业的设计、施工以及工程前期的专项调查,做出了一批地源热泵的示范项目,增加了社会对于地源热泵产品的认知和了解。
“如何从300余家企业中脱颖而出,如何避免技术同质化?发展‘绿色’知识产权成为企业通向成功的‘金钥匙’。”林力健强调,作为一家新能源、环保技术研发企业,在使用绿色能源的同时,更应匹配相应的“绿色”知识产权。这里的“绿色”知识产权是指由地源热泵相关技术专利、行业标准及规范组成的综合体系。只有发展“绿色”知识产权,企业方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